2023年11月2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太阳成官网作为牵头院校,联合科教机构以及有关企业共建“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做法,以下是报道全文:
微改革、微创新,撬动人才培养范式大变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三年发展,一个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载体——北京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结出硕果。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创新研究院通过整合有关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多方资源,实现了从有组织科研到有组织创新人才培养、再到有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跃升,为首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顺畅人才成长链条
产教融合打造育人新载体
业内人士指出,过去我们的人才培养被划分为多个阶段,中间可能会存在断链或者需要过渡的情况,比如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便是由这一原因造成的。那么如何让人才成长的链条更为顺畅、更加适应产业需求?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何快速转化、高效落地、顺利实现产业化?
近年来,在北京市教育两委的大力推动下,各方力量不断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载体。从2021年4月挂牌的“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到2022年2月成立的“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再到2022年9月正式获批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这个全新的育人载体实现了三步走。虽然涉及师生不是很多,但各相关院校和企业都在发展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新范式。
其中,清华大学新设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专业学位硕士项目,通过校企携手,实现了人才培养“三级跳”。该校集成电路学院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李铁夫介绍,“第一跳”是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就增加实践类的课程,并且邀请校外产业专家授课,为学生讲解集成电路领域最前沿的问题。“第二跳”是在研一暑假安排学生沉浸式进入产业一线,参加实训课程,同学们连续4周吃住在经开区,深入企业产线里学习、实践。“第三跳”则是学生升入研二后,学校会面向企业征集课题,相关院系老师承接课题后,学生也可以跨专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围绕产业实际问题进行未来两年的科研工作。“希望通过这‘三级跳’,让学生不仅学习到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要具备从产业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大学则通过“揭榜挂帅”项目、企业工程实习等不同形式,帮助同学们深入到产业一线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该校集成电路学院有关团队负责人介绍说:“集成电路是非常强调实践的学科,在创新研究院,我们的学生可以在企业进行长达一到两年的实习,经过了长时间在产业一线的积累,学生们能在导师指导下,真正去开展一些企业所急需的研发工作。”
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李奕强调说,当教学的场景延伸到产业之中,当科研的课题瞄准了产业一线,在新的育人载体之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出现了质的变化,教育场景与产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辐射人才培养全链条
校内课堂体验真实生产线
创新研究院的临时办公场所不过是经开区一栋大厦里的三层楼,但其产教研融合的改革思路则辐射得更为广阔。李奕表示,国家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层次和结构并不是单一的,除了清北这样顶尖研究型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新载体对于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经开区内唯一的高校,太阳成集团tyc122cc游戏在产教融合方面走在了前列。该校副院长朱运利介绍,为破解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大的难题,由经开区管委会作为牵头政府部门,北电科作为牵头院校,联合创新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机构以及有关企业,共同建设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汇集“政产学研用”各界资源,培养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上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已经向有关企业输送了60余名学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
为了更符合产业和企业用人需求,北电科还把真实的生产线搬到了学校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裴春梅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和有关企业共同投资,在学校内建设了一条电路产品测试产线,由有关企业的团队运营管理,既帮助企业完成产品测试任务,也为学校提供宝贵的真实教学资源。
“我们面向全校所有电力相关专业学生开展认识性学习培养,同时为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学习机会。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的学生基础好、上手快,进入企业培训一周左右就可以参与到生产环境中,企业对这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高。”裴春梅说。
面向国家重点需求
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企业也在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上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有关团队负责人表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内部工艺流程非常长,如针对某个项目中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单独攻关,成本较高,而把问题抛给高校相应领域的师生,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就像用枪打鸟,企业可能不知道枪要往哪儿打,而高校则可以告诉你枪指向哪个树枝能把鸟打下来。”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创新研究院组织多家业内顶尖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联合高校攻关33个产业化课题。引驻教师40人和硕博学生150余人,在产业一线开展科研实践,参与重大项目17项,开展新技术研究项目10项。
除了科研攻关,产教融合也逐渐探索出了更多的合作模式。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与某一业内头部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课程,涵盖集成电路工艺、微电子物理基础等领域,切实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和操作水平。高校面向产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则需要留住人才。在创新研究院,双方逐渐找到了一种高效匹配模式。“希望像包括清北的同学在内,更多的人才通过创新研究院这个平台的学习和实践,愿意今后投身到我们行业里来。”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说。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北京青年报】北京打造关键技术领域育人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