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一种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构成性中心”,既是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性中心,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物质性中心。如何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社会和民众的“构成性中心”作用,形成相对于其它类型公共空间的竞争优势,使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现实课题。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构成功能,必须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构成”路径,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源、要素、条件方面的组织优势。
凸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意识形态性。各级建设和管理主体应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本质和导向,在设计、建设、营造、实践等环节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彰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功能为指引,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计的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导向、表征;以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突破口,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全细节;以主流意识形态符号、意象、事件为营造手段,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传播力、引领力、教育力;以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为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各类日常实践活动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近性、体验性、生活性。
强化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价值的空间关系。通过市场手段带动文明实践空间的建设,将主流意识形态空间规划与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以经济关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逻辑与价值,在经济活动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建构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空间秩序,消除文明实践空间与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等的隔阂对立。以文明实践空间质量和数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科学划分和定位国家、县、乡镇、村四级生产主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生产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能。
构建系统化的文明实践空间体系。从现实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散布于城市和农村基层社会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节点网络。因此,要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为逻辑主线,在科学合理布点的基础上,统筹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节点性空间,对相关空间进行整体性、连续性、网络化的改造,使同一地区、相近主题的文明实践空间相互联接、串联集聚,形成“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空间群。
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治理能力。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层面而言,要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宏观研究和顶层设计,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规划能力、研判能力、指导能力、支持能力。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建设和管理制度,因时制宜创新方法和手段,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程,尤其是提升以文明实践志愿制度、乡风民俗制度、道德建设制度等为代表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体系化、精准化、实效化,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