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实践】行走的思政课
  • 2023-08-29


  • 2023年7月29日-8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主题教育强党性 勇毅‘黔’行铸匠心”暑期社会实践贵州行活动。活动期间,在学校党委副书记王玮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利用前往参观地点路途中的时间,在大巴车上开展了系列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之一:大国重器“天眼”

    7月31日,实践团师生前往平塘“天眼”,行走的思政课开始了第一讲“有关天眼你知道多少”,由王勇和任皞两位老师讲解。王勇老师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10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思考和感悟。任皞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成长事迹,让同学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家身上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参观过程中,壮观的天眼设施,丰富的天文体验活动,激发了师生们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行走的思政课之二:人间炼狱息烽集中营

        8月1日恰逢第96个建军节,行走的思政课在贵州这片红色土地上继续推进,社会实践团将走进息烽集中营。邹忠、李雁翎两位老师结合视频和讲授的形式,带师生们身临其境去感受杨虎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救民族国家于危亡的壮志豪情,张露萍等烈士们坚守信念、慷慨赴死的崇高情怀。参观息烽集中营,实践团师生们真切领略当年在白色恐怖下被关押在集中营共产党人与爱国志士的铮铮铁骨,真切感受革命先烈们为党和人民事业大义凛然、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矢志不渝追求理想、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行走的思政课之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有哪些?历史上我们党在遭遇重大挫折、命悬一线时总能纠正错误,起死回生,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8月1日下午,在去往遵义会议会址的路途中,徐宝剑和张丽伟两位老师为大家分享了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及一些细节。徐宝剑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情况,指出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前提。战略转移过程中召开了通道城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逐步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准备。张丽伟老师深入历史细节,重点讲述了博古、凯丰、李德三位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态度,以及遵义会议之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张老师从遵义会议上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如何对待批评和犯错误的同志,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襟、中国共产党员的政治品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




    行走的思政课之四:黔北第一险要娄山关

    8月2日上午,由王彪老师为师生讲解三战娄山关。娄山关山势险要,为黔北第一雄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战斗,第一次和第二次为攻,称之为智取和强攻,而第三次为守,可谓为固守。三次战斗体现出了红军与反动军阀、反动军队之间的根本差别,即红军是一支有革命精神、革命信仰的人民军队,他们不惧牺牲、勇往直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国民党军空有40万兵力,但却勾心斗角、保存实力,一盘散沙。三战娄山关的胜利,扭转了被动局面,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毛主席为此发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慨。在娄山关战斗遗址,师生们看到险峻的地势,攀爬陡峭的山峰,仿佛置身于当年激烈的战场,深刻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


         






    行走的思政课之五:永载史册的苟坝会议

    苟坝会议是继遵义会议、扎西会议后党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从组织上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8月2日下午,社会实践团赴苟坝村参观学习。李辉老师介绍了苟坝会议的有关情况及其体现出的坚持真理、不怕孤立,以革命事业为重,善于工作,争取团结多数的精神。王振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采取的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知错就改的高尚品德,激励青年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将个人的小我与社会的大我结合起来,舍小我顾大我。在苟坝会议陈列馆和苟坝会议会址,听着解说员的讲解,师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毛主席对真理的坚持和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



    引导,思考,感受,体悟!“行走的思政课”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厚实。行走在贵州的红色土地上,回顾栉风沐雨、浴血重生的过去,珍视日益强大、成就辉煌的现在,展望新时代的美好未来,实践团师生深刻的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解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在学思想中坚定理想,在强党性中厚植担当,在重实践中敢于吃苦,在建新功中接续奋斗,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